返回首页

文臣和武臣的区别?

147 2024-03-28 16:18 admin   手机版

一、文臣和武臣的区别?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重用武将来巩固统治,此时,整个社会共识是重武轻文。国家不断发展时,更加需要文臣群体来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开始重用文臣,以避免武将权力膨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统领军队的全部都是文臣,并逐渐将其确立为明朝的军事制度。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明朝文臣武将的地位也有所变化。从文臣和武将的日常交际就能看出,明朝初期武将的地位相对较高,中期起,文臣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这些在聚会的座次、乘车等场合表现得特别明显。从律令看,明朝初期对武官犯罪略显优待,这一优待从明中期逐渐被取消。其实文官和武官自从统一集权国家后就出现了,而且文武关系也始终是政治格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明代时期文臣武将的地位是怎样的变化的呢?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文武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格局演变

1、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格局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文以治国,武以定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处理好文与武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如何才能保持文和武这两方面的相对均衡,但是对每一个朝代来讲,这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就文武关系而言,明代采用的是卫所制度。明代的卫所制度与元朝的宿卫和镇戍明显不同,它的源头是唐代的府兵制。在唐代前期,文臣武将都有很明显的区别,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有头衔,然而到了安史之乱时期,文臣和武官逐渐形成两个敌对的阵营,虽然是敌对的阵营,但是两方的关系还没有恶化。

后来文臣武将的和平被破坏,武将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官的地位也没有被降低,即便是武人控制天下,也得需要文臣来协助管理,所以此时文官群体也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为了恢复以前的政治影响力,文官开始学习军事知识,以求恢复昔日的政治影响力。

这一军事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是洪武至宣德年间的草创时期,第二正统至正德年间的形成时期,第三是嘉靖至崇祯年间的相对衰落时期。在明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臣武将的地位不管如何变化,那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02

文臣武将的地位比较

1、明代文臣和武将的官制

在明朝,随着军事制度的不断变化,文武关系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演变趋势,这样的变化自然会对文臣和武将的地位产生影响。朝位主要是根据文武百官的散官官品确定的,诸王之下,文臣和武将分东西两行,分别依官品排成队列。其班位班序先论散官,中后期只是在这一大原则下做了一些微调,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之一是呈金字塔形式、低品级官员的人数远远多于高品级者,而且明朝的情况是没有七品到九品,所以这种制度安排就使得武官总人数远远少于文官总人数。

早在明朝初期是重武轻文的。朝廷需通过重用武将来巩固新王朝,此时武将的地位高于文臣。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随着文臣统兵的确立,军队中出现了一些由文臣担任的官职,这些文臣在军队中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越来越大,以武将充任总兵的武官群体的地位开始下降,逐渐位于文臣之下,并受到其制约。在正统、景泰年间,朝廷向地方军事重镇派遣的参赞文臣数量开始呈上升趋势,并且命令他们长期镇守,逐渐形成常态。镇守文臣与武将一同拥有一省的统兵权和军队的管理权。可见文臣和武将的地位不分高低。

由于明中期统治者对于文臣的过分重视,随着文臣统军制度的不断发展,武将的发展越来越艰难,逐渐失去了率领军队作战的能力,以致于明朝晚期的军队战斗能力不断衰弱。此时,明朝内忧外患严重,朝廷亟需重视武臣,恢复其对于军队的指挥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将的权力得以扩大,地位也相比较明中期有所提高。即使明朝末年武将的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明朝长期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以及文臣统军的军事制度的根深蒂固,武将的地位再也恢复不到明初的状况。

2、礼仪服饰

从文臣和武将的日常交际可以发现其地位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与文武关系的演变趋势息息相关。当文武官聚会时,规定了文臣武将的坐次顺序,其安排是以文臣为主。在古代左为尊,右为次,凡是统领一方的长官都坐在左,然而总兵却被要求坐在右边,足以可见武将的地位低于文臣。

而武百官乘车也有明确规定,武臣不许用帷轿等。对于文臣的规定是按照品级可乘轿,然而对于武将是必须有皇帝的明确允许才可以乘轿。

便服要求则是七品以上的都可穿便服,然而武将只有都督以上才可以穿便服,其以下者都要穿官服,由此可见文臣的地位高于武将。

还有就是从对于百官的印信的规定之中也能清晰的看到文臣和武将政治地位的高低。渊阁对于文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它是银印,足以可见文臣地位的重要性。武将的将军印只有在出征打仗的时候才能佩戴,其余时间都要归还朝廷,这说明武将的权力已经被收归中央,失去了自主权,而且漕运总兵是文臣统军的产物,印同将军更是说明了文臣的地位高于武将。

3、律令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武官犯罪略显优待,刑部处理有关于武将等武官的违法犯罪事件中,即使是犯了再大的错误,政府的各个司法部门都没有权力对此进行处置。武官犯罪,法律上格外优待甚至赋予其特权,这恰好证明了在明朝初期武官地位是如此之高。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朝廷重文轻武的态度,有关于武将犯罪受到有带的法条已经作了修改,文臣开始统领军队,武将的许多特权逐渐丧失,而且其政治地位在不断的下降。

03

文臣学武、武人好文与文臣武将地位之间的关系

文臣学武主要是集中于明朝中后期,由于朝廷长期重文轻武,再加上文臣统军制度的确立,武将的地位日益下降,国家的军事实力也每况愈下,这就迫使渴望建功立业的文臣研读兵书,学习军事知识,抵御外来入侵,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然而文臣学习军事知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作战水平。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想要发展军事实力还是得重视武将。与此同时,武将因不被统治者重用,逐渐附庸风雅,寄希望于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赋诗论文来提高其地位。然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会适得其反,武将长期好文,导致其军事素养越来越比不上从前,缺乏实战经验。

文臣学武,是文臣在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之高的主动选择,那么武将好文无疑是一种被动的迫不得已的碍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一是为了扭转武将缺文的整体形象。二是学习文学,附庸风雅可以提高武将的声誉,与文人攀附关系。不管是文臣学武还是武将好文,都反映的是文武关系的一个侧面,任何一方势力的此消彼长都不利于政治格局的良好态势。明朝后期,出现了以俞大猷,戚继光等为代表的文武合一的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也只有少数,并不能改变当时文臣和武将的群体性社会地位。

04

小结:

了解了对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比较之后,对于明代的文武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文武关系的演变是对政治格局的一种反映,它与明朝的文臣统军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一制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立了文臣对于军队的统兵权。然而任何的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这一制度确保了文臣的地位,使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都凌驾于武将地位之上。长此以往,武将得不到充分的政治资源,自身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这样将不会利于明朝军事的发展。

过分推崇军事和极权统治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悲剧,武将的政治参与的确应该被引导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和程度之内,这种引导如要获得成功,除了文臣群体的政治优势和武将自身的军事素养之外,还需要一种良好的军事制度作为保障。现实往往是历史的延续。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重视政治文化和军事实力的均衡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加强盛。

二、东郭偃臣崔武子词类活用?

答:词类活用“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做……的臣”。

三、笏臣武劻是什么意思?

笏[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武劻是炎帝的一位后裔。 笏臣武劻意思是 炎帝的后裔 武劻 手里拿着笏的画像。

四、文东武西,君高臣低?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一次,乾隆想考试一下满朝文武的学识水平,出了一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的题。

限大家半月答出,但十二天过去了,还没一人能答出来。不由龙颜大怒,限令大家三天之内必须答出来。如再答一出来,就罢职罚俸。这时,一个大臣,找到在家养病的纪晓岚。纪晓岚正在菜园里锄草,大臣就问:“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纪晓岚不加思索道:“荔子高,北年瓜低,东瓜东,西瓜西。”这个大臣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早朝,乾隆又问起满朝文武,这个大臣抢前说到:“万岁,臣已解出来了。”乾隆让他说一遍,他即把纪晓岚在菜园里说的回答一遍。乾隆一听,非常生气,说这个大臣不学无术。大臣分辨道:“这是纪晓岚说的。”乾隆说:“那你把宣上殿来!”那位大臣赶忙把纪晓岚找来,纪晓岚参见万岁已毕,乾隆问道:“纪爱卿,你说什么高,什么西?”纪晓岚当场对道:“君高臣低文东武西。”乾隆一听,非常高兴,立即对纪晓岚进行了赏赐。散朝后,那们大臣拉住纪晓岚问道:“为什么你那天没这么说?”纪晓岚笑了笑说:“你那天问我,是在菜园,今天我对,是在金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五、明十三陵现场售票吗?

是的,可以直接现场买。

建议先到了景点再打算,十三陵景区不一定全会去,可能只会去其中一两个。可以单独买票,

如果全部要去,可以买联票,

有老人或者其他优惠证件的一定带上,具体优惠政策看下面的图说明

总之,到了现场再决定。网上买也是分分钟的事搞定,网上稍微便宜一点点

景区概况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明十三陵,位于北京以北50公里的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是明朝(1368-1644)十三位皇帝的陵寝建筑群,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辖区内自然景观幽美,文物古迹荟萃。计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以北30公里的昌平县境内。陵区面积约120余平方公里。由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后共计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建在这里。构成庄严有序的整体布局,故名“明十三陵”,2003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对外开放的有四处景区。长陵,是成祖朱棣的陵寝,始建于1409年,是明朝帝陵中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尤其是举行祭祀仪式的祾思殿,木构件全系名贵的金丝楠木加工而成,堪称古建瑰宝。目前殿内举办有“定陵出土文物精品展览”。定陵,是明十三陵朱翊钧和两皇后的合葬墓,是我国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第一座帝陵。定陵地宫建筑,深邃神秘。共出土帝后衣冠和金银器皿等珍贵文物多达3000件左右,是不可多得的明史研究实物资料。昭陵,是近年按照明朝旧址全面复原的陵园,该陵松柏参天,殿宇辉煌,气势恢宏。

   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约50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久负盛名的关隘。由于居庸关长城地形险要,古时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现存遗址系明代建筑,城周约13华里,跨翠屏、金柜两山之间。居庸关除建有南北翁城、城楼、敌台、水门等功能各异的配套建筑,构成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外,城内还有元代所建过街塔塔基,名为“云台”。台下刻有四天王、十方佛等精美的石雕图案,六种不同文字的经文,是研究元代宗教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是现存元代石雕艺术的精美杰作。92年以来,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投资亿元,历时五载,对居庸关长城进行修复。98年开放,修复后的居庸关长城不仅再现了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长城建筑设施,使中外游人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万里长城的文化内涵,而且风景优美,成为中外游客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自己也就去了一次,我是到了现场后再网上对比价格购票的,希望有帮助!

六、十三陵是个哪十三陵?

1、长陵: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2、献陵: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和皇后张氏的陵墓,陪葬恭肃贵妃郭氏墓。

3、景陵: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吴贤妃)附葬陵寝。

4、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5、茂陵: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和一位妃嫔柏氏的合葬陵寝。

6、泰陵: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7、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8、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9、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朱载垕及其皇后李氏(明穆宗孝懿庄皇后)、陈氏(明穆宗孝安皇后)、李氏(明穆宗孝定皇后)的合葬陵墓。

10、定陵: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11、庆陵: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12、德陵: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

13、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

七、清十三陵和明十三陵区别?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八、去明十三陵有没有诡异?

去了十三陵被明朝帝王的陵墓风水和王气所震撼

这是神路的入口,神路是十三陵的总神路也是长陵的神路,左右都是山峦,对应左青龙右白虎

永乐皇帝高大的功德碑和碑亭

重庑殿顶祾恩殿,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

长陵的明楼

明楼远眺,可见十三陵龙盘虎踞的地势

永陵,虽然有些破败,但还是挡不住王者之气

熹宗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左右后都是山,陵前有水,极佳的风水

远望德陵

献陵,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巧夺天工的石栏雕刻

明思陵,朱由检的帝陵,十三陵中唯一一个不是从主神路延伸出来的帝陵,本是妃子庙改成的帝陵,陵是清朝立的,地面建筑损毁殆尽,大门都成了防盗门,无比的凄凉

九、明十三陵是指哪十三陵?

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其陵墓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明朝皇帝中,除了朱元璋、朱允炆和朱祁钰,其他人的陵寝都在这里。

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明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明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专家学者认定,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一、长陵

以“长”命名,可寓“久远”“长久”之意,其陵名寓意吉祥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所以,也称为“长陵”。

二、献陵

献陵的“献”字,除了“享献”之意外,还可释作“圣”,《谥法》:“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可见,“献”含褒扬含义。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开放。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

三、景陵

景陵的“景”字,寓意“大”及“光明”之意,此外还有“仰”、“慕”等含义。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四、裕陵

裕陵的“裕”字,可指衣物丰饶,又指行宽政而使百姓安宁。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五、茂陵

茂陵的“茂”字,有“丰盛”、“美好”之意。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六、泰陵

泰陵的“泰”字,意为“平安”和“安定”。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七、康陵

康陵的“康”字,有“安”、“乐”“昌盛”之意。

《谥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

八、永陵

永陵的“永”字,寓“遐”、“远”意。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

九、昭陵

昭陵的“昭”字,意谓“明”、“光”。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 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十、定陵

定陵的“定”字,寓“安”、“静”之意。

《谥法》:“纯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十一、庆陵

庆陵的“庆”字,寓“善”、“福”之谓,又指“道大行也”。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庆陵的地下玄宫“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十二、德陵

德陵的“德”字,为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又,“感恩曰德”。《谥法》:“绥柔士民,谏争之威,执义扬善曰德”。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他曾操斧斤锯凿,自制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不爱成器,不惜天物”,随意拆改,以供片时之乐。

十三、思陵

思陵的“思”是清朝定的。由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有怀柔汉满两族关系的需要,用乾隆帝的话说就是“仇复前朝”,即为前朝统治者复仇。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十、十三陵水库对十三陵的影响?

没有任何影响。十三陵水库因为在明十三陵东南而得名,水库紧挨着明十三陵神道,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用户反馈
问题反馈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韩雪现状?